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党建思政 >> 时代先锋 >> 正文

“习楷模作风,继时代精神”系列(五):痴心国本,服务“三农”的先进集体——华农“五老”团队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19-10-05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俗话说,家有一老,如有一宝。
在全省扶贫攻坚战打响之后,就有这么一群“宝”。
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,他们毅然选择回到乡村。
在本该含饴弄孙的时刻,他们日夜奔忙扎根基层。
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、经验优势、威望优势,热爱农民、情系农村、服务农业,助力扶贫攻坚事业。
他们与农民面对面、心贴心、手牵手,把自己的汗水、心血、学识和智慧倾情奉献。
他们是一群爱国爱家、奉献社会的老人,他们是一群生命不息、战斗不止的老兵,他们是一群退休不退志、退休不褪色、退休不忘本的老干部。
这些老干部、老党员、老专家、老先进,他们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他们不忘宗旨、默默奉献,他们不忘本色、余热生辉,谱写了增添正能量、共圆小康梦的人生华章。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。今天,且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他们助力精准扶贫的初心故事。

华中农业大学“五老”团队部分成员江夏、随州、建始、秭归、远安……
30多个市县区,留下了他们的足迹。


 在田间地头,面对病虫害,他们走出学校,进行科教扶贫和技术支持,帮农民走出困境。
他们是华中农业大学蔡礼鸿、罗信昌、侯明生、张丑合等一群退休老教授为代表的农业专家。
科技扶贫他们第一时间为农民解困
“蔡教授,建始县出大事了!”
2013年4月18日中午,一个急促电话把正在午休的蔡礼鸿吵醒,电话那头,是华农新农村建设研究院的一位领导。
所说的大事,是建始县大面积的猕猴桃溃疡病。
建始县,地处武陵大山深处,优良的自然条件适宜猕猴桃生长。彼时,因为种植不当,建始暴发大面积猕猴桃溃疡病,猕猴桃树成片成片死亡,当地果农一筹莫展。
4月19日,64岁的蔡礼鸿风尘仆仆赶往建始。从县城到花坪镇一带,蔡礼鸿带领华农科技扶贫团队往返于弯弯曲曲的山路上。
通过下地取样,土壤分析,制定措施,猕猴桃溃疡病得到有效控制。
6月13日,在建始县长梁镇,成片的猕猴桃已经挂果,口感好、营养足、抗病害、价值高的新品种正待注册上市。
这,只是华农退休教授服务“三农”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。
2014年5月28日,在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群建村,村里的20亩水稻出现生长停滞、根茎溃烂现象。村党支部书记潘方金一个电话找到华农退休教授侯明生。通过下地调查,侯教授发现,这是因为上游水库把残留除草剂的水放到下游,造成水稻病害。之后,水电站对村民损失进行了赔偿。
在随州市三里岗镇,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。
这位老人名叫杨新美,是已故华农老教授、食用菌种植专家。
40年前,67岁的他来到“四面环山”的三里岗镇,推广香菇种植,逐步推广发展成为随州市龙头产业。如今,随州市的香菇产业年产值已超过百亿元。
5月15日,在随州草店镇,81岁的罗信昌在耀兴大海(随州)食品有限公司,与该公司负责人秦大海一起,研究羊肚菌的种植推广。
罗信昌是杨新美的学生,虽然已耄耋之年,但老师的“枪”,他依旧扛在肩上。
像这样的坚守,在华农还有很多。
他们,是“农的传人”、是华农“五老”的骄傲。所谓华农“五老”是指老年人协会、老教授协会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、老年大学及离退休工作处五个单位。长期以来,“五老”相对独立,相互配合,形成了“五老”合一促扶贫的格局。
传帮带
让更多农民兄弟掌握农业技术
“柑橘种植,要让养分得到充分吸收,还要注意病虫害防治。”去年12月18日,在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道群建村的科普活动室里,50多个座位被坐满,门口和窗边都挤满了农民。
台上,66岁的侯明生教授侃侃而谈。中午12点半,3节课讲完,农民还围着教授问个不停。在群建村,像这样的培训,一年有好几次。
“跟着蔡教授学,比读大学还强些咧!”6月12日,在建始县红岩寺镇亲乡缘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一片猕猴桃种植基地里,63岁的秦文中笑着说。虽然只有小学文化,但她已是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种植能手。
在建始,像秦文中这样的能手,还有很多很多,他们都是蔡礼鸿教授手把手教出来的。
在随州草店镇,罗信昌教授也不停地通过培训,手把手教农户种植羊肚菌。“别人的讲座,要收几千块讲课费。罗教授的讲座,不仅不收钱,还免费发书哩。”农户老罗所说的书,是罗信昌和秦大海一起编写的羊肚菌栽培技术手册。
近7年以来,华农“五老”的老教授们共举办各种培训班100多个,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员、农民技术员和庄稼医生等一万多人。
如今,一个个华中农业大学科技服务站,在全省各地挂牌。“跟农民打交道,我感觉很充实,我要干到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。”罗信昌的这番话,道出了老教授们的心声。